本科就有导师 岳麓书院把制度做成了“温度”岳麓书院把制度
  •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17-07-21
  • 点击:0
  • 来源:

6月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2013级历史学本科生刘楚莹成了场上第一个泪崩的人。那个瞬间,她正和同门师兄一起向学业导师邓洪波教授鞠躬谢师。

 

         动态1.jpg

 

“你有什么烦恼就尽管来找我。”“老师这里永远为你敞开怀抱。”“你们就像儿女一样,老师希望你们留下来,但老师更希望你们飞得更高。”在刘楚莹眼里,导师不只是她学术的领路人,更是她值得信赖的长辈,是精神导师,是她成长路上的“灯塔”。收到保研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一句“楚莹,恭喜你出嫁了”,更让她感动到哭。

 

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留下了很多这样“有温度”的师生故事。本科生导师制搭起了师生之间的这座桥梁。从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立足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汲取传统书院文化之精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班导师、学术兴趣导师在内四位一体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续写着千年学府的光荣与梦想。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表示,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既有对古代书院教育传统的继承,对书院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借鉴,也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做人与做学问

 

本科就有导师是什么样的体验?“如果你对历史学习感兴趣,一定会觉得这是几辈子求来的福气。”在岳麓书院,有学生这样形容来书院求学的“小幸运”。岳麓书院从2009年开始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李伟,岳麓书院2010级历史学本科生,本科毕业后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博连读,和曾经的学业导师肖永明教授依然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现在看来,他发展得很不错。如果我们不去引导他,可能他的潜力就难以发掘出来了。”肖永明感到很欣慰。他回忆,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李伟在大一时曾一心想考公务员。“考上了,那这个社会也只是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却少了一个做学问的好苗子。”凭他的经验,李伟好学慎思,“是个读书的种子”。

 

引导李伟往学术方向改变,他花了不少心思。“我经常找他谈话,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特长和真正的兴趣。我的博士是他的生活导师,也会在不同的场合跟他交流,希望他找准自己的方向,要扬长避短。”虽然中间偶有反复,但李伟在大二时终于确定了学术之路。每周二的师门读书会,他“雷打不动”地参加。

 

学业导师是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主体。在肖永明看来,传统的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的统一,融德行与学问为一体,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仅在学业方面对学生加以指点,而且要在学生价值观念形成与人格养成的过程中,在为学进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学生以引导。”

 

作为肖永明教授的学生,2013级历史学本科生蒋明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走向专业历史学科学习的大门。在为人处世上,他更是耳濡目染,以导师为榜样。

 

“让我很有体会的一点就是肖老师对他的老师陈谷嘉教授的尊重和关怀。每次提到老先生时他的眼里总是充满了敬意;老先生现在退休在家,肖老师逢年过节就会去看望他,有年中秋还叫了我们几个学生一起去陪老先生过节。”他说,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尊师重道。

 

有学术探讨,有情感交流,亦师亦友,朝夕相处,谈学论道,切磋砥砺——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今日的岳麓书院重焕活力。

 

书院连续几年就导师制实施情况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当问到“学业导师对您对帮助体现在什么方面”时,有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人格熏陶”和“论文写作”。2013级历史学本科29名学生,有20人继续读研深造,升学率近七成,又为书院当代复兴做了更为生动和有力的注脚。